香港集古齋古籍善本部經理龔敏曾任職於饒宗頤學術館,常向饒公請益。他回想第一次請教饒公是關於古琴問題,「大師都知道饒公撰寫了九篇琴學研究論文,但不知道他上世紀50年月曾隨古琴家容心言學琴,他對容家門第、琴譜、指法多有認識翻譯」龔敏說,饒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標誌性人物,秉承「求真求是求正」的態度,是治學的楷模。
香港中文大學今世中國文化研究所信用高級研究員鄭會欣曾於1990年至2013年擔任饒宗頤的學術助手,他回想說,「華頓翻譯公司曾請教他是不是應轉向其研究的考古學及敦煌學方向時,饒通知佈告訴我,半路出家等於半途而廢,始終激勵我對峙研究本身的專業。」
商務印書館(香港)前總編纂、饒宗頤文化館名望館長陳萬雄在上世紀70年月便與饒宗頤了解,商務印書館於上世紀90年代出書了饒宗頤著作《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翻譯陳萬雄稱這本書在考據漢字起源方面極富創見,诠釋了古代中國人為何選擇了象形文字翻譯「饒宗頤在十多個領域有出色成就,可謂中國相當長時候內最後一名通人翻譯」陳萬雄說翻譯
治學榜樣 行為表率
在8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饒宗頤共出書100餘種學術及藝術著作、1000餘篇學術論文。「每篇都有創見,每篇都有突破。」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說,饒公國學根本堅實,每方面都能做到廣精博引,是真正的巨匠級翻譯
唐錦騰曾是饒宗頤的學生兼「書童」,他默示,饒宗頤曾在中文大學傳授行草書、山水畫創作,不管是書法還是繪畫,饒公都臨場示範。最令唐錦騰印象深入的是饒公的謙和立場及面臨學術時的赤子之心。「有一次,饒公同我講本身發現了一種新畫法,連前人都不曾試過。這句話並非是饒公自豪自得,正彰顯他對學問始終有好奇之心。」唐錦騰說。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傳授唐錦騰在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時曾遭到饒宗頤的指點,「饒宗頤的書畫不光展現大師氣勢派頭,他的學術內涵也在作品中吐露出來,有風格之餘,也有書卷味道,這恰是饒宗頤書畫的特色。」唐錦騰說,饒宗頤的宏大遼闊學識令其字畫創作進入交融貫通的境地,特別很是人能及。
有香港媒體人士曾到訪過饒宗頤位於賽馬地的居所,他回想說,「當時的饒老一襲粉色唐裝在身,精力矍鑠,笑臉可掬,早已候在廳中。賓主站定后,饒老操起提鬥,氣沉丹田,筆隨心動,趁熱打鐵,『大愛無疆』四個大字躍然紙上。」而「大愛無疆」四字恰是饒宗頤為汶川大地動。-> 翻譯社|,-> 翻譯公司|的-> 翻譯抗震救災圖片展所題寫的展標,有很多人士稱讚饒公「熱情文化公益,遇事出錢出力」。
淳厚博雅 澤被後世
見多識廣 建樹卓著
畫家蕭四五於兩周前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辦了畫展,他回想說,2014年曾與饒公見面,那時饒公說了一番很深刻的話。饒宗頤說,從事藝術創作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不要跟人比劃面絢爛,要跟他人比學養和國學底蘊,學養才是繪畫成就凹凸的根本。
與饒宗頤有了解之緣的晚輩,都稱饒公對子弟曆來都是不吝賜教,賜與接濟和撐持,並稱讚他為厚博儒雅的前輩。
新華社香港2月7日電(記者丁梓懿)「辛勞待舂鋤」是國粹巨匠饒宗頤生前的謙遜自比,也是他的行為準則翻譯6日凌晨,饒宗頤在香港死,享年101歲翻譯香港各界人士紛纭追憶並讚譽他:終其平生,從肄業問道四處世為人,都沒有背棄文人應有的風骨與教養翻譯
香港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憶述當年與饒公會晤的進程,默示獲益很多。他形容饒公學著浏覽範圍甚廣,對國粹界有著深遠的進獻和影響,是國粹的一代宗師。
萬古不磨意,中流安閑心。饒宗頤質樸博雅,治學嚴謹,心系國度,傾慕育人,於精深處做學問,在文字中見精力。正如昨日特地到訪饒宗頤文化館回想饒公的湯密斯所言,「饒公雖已逝去,精力猶存。」
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黃仲鳴對饒宗頤治學之法十分敬佩,認為他可憑藉有限的材料研究出首創性的成果翻譯從其在敦煌學上的研究成就和對「馬王堆帛書」所得的成果就可見一斑。「一代學人、『香港之寶』逝去,寧不哀哉翻譯」黃仲鳴感傷道。
饒宗頤學術研究局限甚廣,從古文字學、甲骨學、考古學、目次學到經學、禮學、敦煌學、宗講授;從處所史志、中印關係史到海上交通史,不一而足。除學術之外,他在樂律、書畫方面的創作也是別具一格,廣受讚譽翻譯
饒宗頤並非是那種只在象牙塔里研究學問的人,他憂心天下,熱情文化和公益事業。他曾將字畫拍賣所得善款捐贈給敦煌研究院、汶川災區,並將壽禮捐贈給舟曲泥石流災區,還將珍貴作品贈予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山西華嚴寺、中國歷史博物館等機構。
文章來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80208/25756818.html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77260932